位於新竹的一家針灸診所,每天早上八點開始看診,但清晨六點多就有人在門口排隊、等著掛號。膝蓋因跌倒而腫脹淤青的顏小姐,吃了消炎藥後雖然不再腫脹,但膝蓋仍隱隱作痛,她經朋友介紹,每週來這裡針灸兩次,針灸師幫她放血和針灸,兩週下來已逐漸好轉。在國小任教的林太太,每週帶著就讀國小三年級的女兒來這裡治療鼻子過敏,問她孩子不怕嗎?她說一開始當然怕,但經過慢慢勸說,現在已可接受,而且過敏狀況也有改善,一早起床不再噴嚏連連。
在一家兒童打擊樂教室外的休息室中,一群等待的家長們群集在一塊兒聊天,媽媽們聊起孩子在學習的才藝。不同於常見的芭蕾舞、鋼琴等才藝,位身材肉肉的、就讀國小二年級的小男生被要求來一段「太極氣功」。只見他微微蹲下、調整呼吸,然後手腳開始慢動作地比劃起來,為時20分鐘左右的一段表演,讓這群媽媽大開眼界。這位小男生的媽媽略帶欣慰地說,小男生的太極師父告訴她,有把握在幾週內消除小男孩的「啤酒肚」。
住在台北的陳小姐,因出血不適,在一次婦科檢查中被發現一顆三公分大的子宮肌瘤;由於子宮肌瘤是婦女常見的疾病,除非嚴重的不舒服,通常醫生會建議每半年定期追蹤即可。陳小姐後來在看中醫時「順道」跟中醫師提到這個情況,中醫師說,中藥可以治療三公分內的子宮肌瘤。陳小姐在服用一個多月的中藥後,原本的輕微出血和腹部不適的情況已慢慢減緩,中醫師建議她再去照一次超音波確定一下,不過,她並沒有立刻去檢查。半年後,她在飯店渡假時做了一次腳底按摩,腳底按摩師邊按邊提出她身體各器官的狀況跟她做確認,陳小姐告訴按摩師,曾經長過一顆子宮肌瘤,按摩師特地再按按腳底的某個部位,他說,如果有的話,腳底按摩可以察覺,她告訴陳小姐,她的肌瘤應該不在了。後來陳小姐回到台北再做一次檢查,發現超音波已經照不出這顆肌瘤了。
另一個媒體津津樂道的故事:曾經任職長庚醫院的腦神經外科醫師許達夫,在罹患第三期的直腸癌後,拒絕接受化療與開刀,只接受電療,並以生機飲食、氣功等自然療法戰勝癌症,目前在全省各地指導癌症病患如何以自然的方式調整體質,不過,他也強調,病患一旦選擇以西方醫學外的治療方式,就需要持之以恆,切勿尋找旁門左道與一些未經證實的祖傳秘方,免得傷了身體健康,又花了冤枉錢。
另類醫療風 席捲全球
從以上的場景看來,中醫、針灸、氣功、生機飲食,這些非正統的醫療方式,不僅已深入大街小巷,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份,年齡層和教育程度也不再侷限。美國疾病與預防管制中心(CDC)在2004年5月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美國有七成五以上的成年人曾經接觸過含禱告在內的另類療法,而高成就或高學歷者也比低成就或低學歷者更常使用另類療法。而年齡與使用另類療法的比例則呈現倒U的曲線,也就是說,中年者較年長或年幼者更常使用另類療法。
另類療法,一般指像針灸、氣功、推拿之接觸療法(hands-on therapies );瑜珈、靜坐冥想、生物迴饋之身心靈調合法(mind body techniques)等自然非正統之醫療方式。以歐美國家的說法,較接近的名詞為「互補與可替代醫療」(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CAM),這裡面還包括博大精深的中醫;非洲、拉丁美洲、東南亞和西太平洋地區以傳統醫學(Traditional Medicine, TM)稱之;在中國大陸,則直譯為「可替代藥物與治療」。
這些泛指非正統醫療方式的另類療法,近來像一股旋風席捲全球。不過,由於它在使用上缺乏規範,因此,所造成的傷害也層出不窮。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02年5月16日首度發佈了有史以來第一份「傳統暨替代醫學的全球性策略」(WHO Traditional Medicine Strategy 2002-2005),希望協助會員國透過實施傳統醫學的政策、建立傳統藥物的質量和危害性的資料庫,來確保傳統醫學的安全與功效性。
安全與功效上的存疑
相較於西方醫學有科學及臨床試驗做為基礎,另類療法的安全與功效性一直是最為人詬病的地方。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顯示,從2002年發佈首份全球性策略至今的三年期間,被證實有不良藥物反應的另類療法案件增加兩倍之多,這些產品許多都是都是在沒有合格藥劑師的商店出售,因此藥物份量和是否適合治療某些病痛,大致上都不受控制。很多人認為,另類或傳統藥物中大部份是自然的植物,因而在服用時,份量和次數可以隨意,而且不會有任何副作用;但這個想法是錯的。
世界衛生組織舉銀杏為例子。這是一種很普遍的草藥保健品,有助改善血液循環和防止血管疾病,但曾經出現過服用這種保健品的病人在手術時大量出血,原因在於病人就醫時並沒有告訴醫生他們服用了這些保健品,以致出現醫生的處方與保健品相沖的情形。
該組織因而在2004年6月22 日再度公佈了「傳統醫學和另療療法的使用指引」(WHO Guidelines: Developing Information on Proper Use of Traditional,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新指引建議各國政府提供另類藥物的效用和安全資料,並設立報告機制讓病人在服用這些藥物出現副作用時可以作出報告。
新指引也建議消費者在購買這些產品時應注意產品的品質,確保他們購買了正確的產品和適當的份量來治療某種疾病,更重要的是,要告訴他們的醫生,他們服用了些什麼藥物,包括保健食品在內。
中醫藥在美國的風行及被封殺
隨著回歸自然的訴求及病患從西方醫療體制的出走,包括中醫藥在內的另類療法在美國大受歡迎;但另一方面,美國政府對另類療法所產生的安全問題也祭出法規加以管理。在美國的政府部門中和廣大美國民眾的認知裡,針灸等於中醫,甚至認為針灸包含中醫藥。在許多州政府的主管部門所公佈的法令裡,把針灸定義為:包含草藥方劑、穴道推拿、氣功、食補等。
在政府部門的定義中,對從事中醫藥治療的專業醫療人士都稱為針灸師(Acupuncturist)、針灸醫師(Acupuncture Physician)或OMD(Oriental Medical Doctor),但嚴格禁止用「醫師」(Medical Doctor)的稱謂。
在美國50個州中,只有29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有相關法規允許針灸師獨立開業的,其他各州的規定不一。這些州有針灸師法規及針灸師執照,但必須在西醫師的指導下才能施行針灸醫療行為的有9個州;沒有制定針灸法規也沒有針灸師執照的也有9個州,另個4個州則正審查針灸法規中。
雖然美國近年來的中藥進口成長量很大,但中藥及其相關產品因安全性的考量遭到封殺也是事實,除了來自西藥業界的打壓和天然保健食品企業的競爭,還有就是美國聯邦政府與州政府的政策性封鎖。其中最明顯的一個代表例即為在2001年9月,加州政府通過了第65號法案,其中表明自2001年9月1日起,在加州所銷售的110種中藥和中成藥必須標明已下字句:(WARNING : The use of this product will expose you to chemicals known to the state of California to cause cancer and birth defects or other reproductive harm.)(警告:使用本項產品,將會遭受到加州已確認之化學品的影響,導致癌症和生育缺陷或其他生殖傷害。)
加州政府作出這一規定的根據是經過化驗發現很多的中藥含有有害化學物質,包括重金屬(如:汞、砷、鉛等)含量超標、混有西藥或其他有毒副作用的化學品,以及本身有毒性的中藥成份。除了中藥問題外,針灸師無照經營嚴重導致醫療事故的問題,針灸師冒領醫療保險的問題等等,都是中醫藥發展的阻力。
科學驗證 刻不容緩
儘管有以上安全性的考量,但在民眾對另類療法的接受度大為提高的趨勢下,許多國家的研究機構正以科學驗證的精神,企圖替另類療法「驗明正身」,其中又以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最為積極。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將另類療法稱為「互補與可替代醫療」,簡稱CAM。NIH在1992年成立了CAM辦公室,研究經費從1993年的299萬美元,成長到2002年的1億400萬美元;2004年更增加到1億1,800萬美元。NIH相繼成立了17個CAM研究中心,專科疾病包括疼痛、癌症、中風、衰老、兒科、婦科、心臟病等,目前則集中在安全與有效性方面的臨床研究,其中有多項研究並已被證實符合安全與有效性。目前進行中的CAM研究大約有200項。
此外,中醫也開始走進著名的美國大醫院和大學,例如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史丹福大學等。目前美國提供的CAM教育大約分為五種,第一種是CAM學院:目前大約有80所CAM學院,開設的主要專業為針灸、中藥和脊椎治療術。中醫學制一般為3至4年,幾乎遍佈美國各州,主要集中在加州、波士頓、佛羅里達和紐約等;脊椎治療術的學制一般為4至5年。
第二種是在醫學院中開設CAM教育:有64%的美國醫學院開設CAM課程,哈佛醫學院已開設9年,美國醫學院教育委員會更成立CAM小組,並納入每年年會討論議題。第三種為CAM繼續教育:CAM越來越多地被納入在職進修的課程,並已成為美國醫生在職進修最熱門的課程。
第四種是CAM博士後專案:NIH在1996年設立了CAM博士後專案,每年都吸引大量的醫生前來申請。最後一種則是西醫師的針灸教育:目前加州大學和哈佛大學提供該課程教育。
資考資料:
1. WHO Traditional Medicine Strategy 2002-2005, http://www.who.int/medicines/organization/orgtrmmain.shtml
2. WHO Guidelines: Developing Information on Proper Use of Traditional,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http://www.who.int/medicines/library/trm/Consumer.pdf
3.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CAM中心,http://nccam.nih.